体育用品多元发展显增长韧性
发布时间:2025-09-02 11:36 浏览量:8
8月,安踏、李宁、特步、361°四大国产运动品牌相继交出2025年中期成绩单,营收总和逼近660亿元。国产头部品牌实现对耐克、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全面反超,中国运动品牌已进入“安踏领跑、多强并存”的新阶段。
安踏以385.4亿元营收的“断层式领先”,坐稳行业头把交椅;李宁在净利润下滑11%的阵痛中加速战略调整;特步与361°则分别以净利润实现21.5%的高增长和11%的营收增速,展现超强增长韧性。
安踏用多品牌矩阵构建的全球化护城河,李宁以奥运周期为契机的专业重塑,特步深耕跑步垂直生态的精细化运营,361°加速推进零售业态创新——四条差异化路径的背后,是中国运动品牌从“制造红利”向“品牌红利”跃迁的集体探索。
体育用品展超强增长韧劲
从营收规模来看,安踏体育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85.4亿元,同比增长14.3%,连续12年实现正增长,连续4年稳居中国市场第一;经营利润达到101.31亿元,同比增长17%。安踏归母净利润为70.31亿元,同比增长14.5%。
作为国内有力的竞争者,李宁公司上半年营收148.17亿元,同比增长3.3%,增速在四品牌中最低;毛利率为50%,但公司净利润为17.37亿元,同比下滑11%。
特步国际收入68.38亿元,同比增长7.1%;净利润表现亮眼,同比增幅达21.5%,录得9.14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
361°表现稳健,营收57.05亿元,同比增长11%,增速仅次于安踏;净利润为8.58亿元,同比增长8.6%,也创品牌历史新高。
从营收规模与增速来看,安踏已确立其在中国运动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,不仅体量远超其他本土品牌,更在持续增长中展现出强劲的经营韧性与品牌势能。李宁尽管增速放缓、净利润出现下滑,但仍凭借品牌积淀和奥运资源占据重要一席;特步与361°则依托细分市场策略和稳健经营,分别以跑步专业与高质价比路径稳固自身市场地位。
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,根据耐克2025财年(2024年6月—2025年5月)最新财报显示,其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滑13%至65.86亿美元(约合467.8亿至469.1亿元人民币);今年上半年,阿迪达斯品牌大中华区贡献营收18.27亿欧元(约合151.65亿至153.00亿元人民币),同比增长13%。
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,自2020年开始,以耐克、阿迪达斯为首的国际品牌,市场占有率开始受到本土品牌的挑战。从此次半年报数据来看,安踏的体量已经相当于1.6个耐克中国、2.5个阿迪中国、2.6个李宁、5.6个特步或6.8个361°,断层领先优势持续扩大。
国产头部品牌已实现对耐克、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全面反超,中国运动品牌已进入“安踏领跑、多强并存”的新阶段。这一结构性转变不仅源于本土消费者对国牌认同感的提升,更得益于头部企业在研发、渠道与品牌建设上的持续投入。
其中,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成为三大品牌崛起的关键支撑。
安踏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,构建起以创新材料、运动科学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技术体系;李宁虽规模不及安踏,但仍保持近9%的研发增速,持续加码运动科技与设计融合,近10年来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38亿元;特步聚焦跑步垂直赛道,以冠军跑鞋系列树立专业认知,至今已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用于研发与创新,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;361°精准把握市场需求,将前沿技术拓展到大众产品线,今年上半年361°研发投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.8%。
尽管本土品牌已在规模上实现对国际品牌的超越,但在品牌全球影响力、高端产品话语权和利润结构方面,仍面临长期挑战。下一步的竞争,将不仅是营收之争,更是品牌价值、技术话语与全球运营能力之争。安踏能否持续“断层领先”,李宁能否重回增长快车道,特步、361°能否守住优势疆域并实现突破,也将考验着各品牌。
品牌发展各辟蹊径“见真章”
四大运动品牌的发展战略呈现出明显分化。
安踏坚持“单聚焦、多品牌、全球化”的战略不动摇。其多品牌矩阵包括主打专业运动的安踏品牌、定位高端运动时尚的FILA、专注高端户外的迪桑特和可隆,以及新收购的德国户外品牌狼爪。
安踏品牌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5.4%至169.5亿元,FILA收入同比增长8.6%至141.8亿元,所有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大涨61.1%至74.1亿元。
李宁回归“专业运动装备提供商”的新定位,押注奥运周期,把“国潮”故事升级为“科技国潮”。李宁坚定“单品牌、多品类、多渠道”的核心战略,深耕跑步、篮球、综训、羽毛球、乒乓球和运动休闲六大核心品类。上半年,李宁跑步、篮球、综训三大运动品类零售流水占比达到67%,其中跑步和综训均实现15%的增长。
特步国际专注于跑步赛道,提出“世界跑鞋,中国特步”的定位。集团战略性聚焦跑步领域,为其长远成功奠定坚实基础。特步主品牌聚焦大众市场,子品牌索康尼瞄准高端专业跑者群体,迈乐则专注于户外越野领域。
今年上半年,特步主品牌收入增加4.5%至60.53亿元。以品牌性质划分,大众运动分部收入增加4.5%至61亿元;专业运动分部收入增加32.5%至7.85亿元,占本集团总收入的11.5%。
361°坚持“专业化、年轻化、国际化”的品牌定位,一边靠儿童业务与电商渠道快速放量,一边用国际大赛资源提升品牌调性,核心打法仍是坚持“高质价比”战略。
电子商务业务与361°儿童业务对于361°而言是集团业务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。今年上半年,361°集团电子商务业务的线上专卖产品取得收益达到18.17亿元,占集团总收益的31.8%,同比增长45.0%;361°儿童业务取得收益12.61亿元,占本集团总收益约为22.1%,同比增长11.4%。
不同发展战略下也可观察到,安踏的全球化并购带来存货高企;李宁在奥运营销上一掷千金,仅上半年广告与营销费用就增加8700万元,间接拖累净利率;特步索康尼体量仅占集团营收的12%,尚不足以撑起“第二曲线”;361°毛利率与安踏、李宁仍有8~10个百分点的差距,品牌向上升级的难度仍在。
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,四家头部企业的战略焦点正逐步汇聚于同一核心命题:在巩固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一“长板”的同时,加速弥补业务短板,推动短期流量变现模式向可持续盈利模型转型,以构建更稳固的市场竞争力。
渠道变革进入深水区
品牌正从“卖产品”转向“提供生活方式解决方案”,在DTC与“新店型”双轨并进的策略下,头部运动品牌正加速渠道变革和零售创新。
安踏品牌围绕“大众定位,专业突破,品牌向上”战略,持续推进零售创新,已迭代升级五大新店型。目前,其顶级店型“安踏竞技场ARENA”与“安踏殿堂PALACE”已进驻一、二线城市高端商圈,建立起强劲的市场竞争力;“安踏冠军”定位精英户外,成功打开高端户外细分市场;“安踏作品集SV”则瞄准年轻、女性及高复购客群,以跨界风格实现高端渠道突破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零售新物种“超级安踏”,目前已覆盖17个省,凭借全场景覆盖与高价值体验,实现店效与营收双增长,成为行业参考样本。
无独有偶,361°推出集团零售新业态“361°超品”,精准定位“全民运动装备站”,通过“产品发售—赛事体验—零售场景”的创新联动,将新品发布转化为深度消费体验与门店流量,有效提升品牌参与感和复购率。
巧合的是,今年8月,安踏与361°均与美团达成合作,进一步升级消费体验。消费者可通过美团即时下单,满足运动装备应急需求,享受便捷配送服务,打通“即想即得”的零售最后一公里。后续预计将有更多品牌接入本地生活平台,并打通小程序、App与门店库存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“一盘货”与全渠道履约。
线下“新店型”成为品牌展示与体验的核心载体。未来,这些店态将进一步融合科技互动装置、社群活动空间与即时零售服务,成为品牌的“线下流量中枢”与数字化接口。
线下渠道调整是李宁近年来的重要策略。该公司逐步转向DTC模式,持续处理低效店铺,优化店铺结构,推动旗舰店、标杆店、超级奥莱等高效大店落地。据管理层在中期业绩会透露,李宁已整改门店151家,目前拥有大店1527家,平均面积达409平方米,核心商业体进驻率约90%。
特步也宣布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直接面向消费者(DTC)的战略布局,2025年计划完成100至200家,2026年将进一步拓展至300至400家。
然而,DTC不仅是销售渠道的转变,更关键的是背后数据反哺产品开发、精准营销和库存优化的能力。目前除安踏已形成较成熟体系外,其他品牌仍处于探索深化阶段。
四家品牌中最先进行DTC转型的安踏,其集团DTC优势进一步加强,DTC占比近90%,打造了独特的“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”的管理优势。在DTC及“品牌+零售”战略的高效执行下,安踏品牌不断创新零售模式,FILA品牌新店型持续升级,迪桑特打造多家“亿元店”,可隆实现月均200万+的店效,亚玛芬集团在中国标杆形象店受到市场热捧。
总体来看,中国运动品牌的渠道变革已进入深水区。未来竞争不再局限于开店数量与规模,而将侧重于单店质量、用户精细化运营、跨场景体验与数据驱动能力。品牌需在提升店效、控制成本与增强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,方能在新一轮零售升级中占据先机。
品牌国际化加速成焦点
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饱和,头部运动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,国际化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。
今年上半年,安踏集团持续加速全球化布局,成为其最突出的进展。安踏品牌以“世界的安踏”为战略指引,积极拓展东南亚近20亿人口市场,实现区域全面渗透与持续深耕;同时在中东设立分公司,并在北美及欧洲成功进驻FootLocker及DSG等主流渠道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安踏正在全球顶级商圈——美国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筹备其北美首家品牌旗舰店,全球化供应链网络已覆盖东南亚与欧美市场。
在渠道拓展方面,安踏集团推进战略合资合作。今年与韩国时尚集团MUSINSA共同成立合资公司(安踏持股40%),主导自有品牌“MUSINSASTANDARD”及多品牌集合店在中国市场的发展。此外,安踏于今年6月完成对JACKWOLFSKIN(狼爪)的并购,组建联合管理团队制定3~5年复兴计划,围绕其核心价值重塑产品与品牌体系。
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强调:“我们坚定‘单聚焦、多品牌、全球化’的战略不动摇,聚焦主业,以多品牌满足不同品类、不同场景的多元消费需求;进一步加速全球化进程,在东南亚、中东、北非、北美、欧洲等重要市场深探。”
与此同时,361°的国际业务也在迅速崛起。其跨境电商实现千万级增长,上半年销售额连续创历史新高,同比大幅增长94%。目前,361°海外线下销售网络已扩展至美洲、欧洲及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地区。
通过合作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、爱知·名古屋2026年亚运会等国际顶级赛事,以及世界泳联等国际组织,361°继续深化品牌与全球多国市场的交流合作,积极探索更广阔的海外发展机会,有效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渗透率。
特步则主要依托旗下品牌索康尼拓展国际市场,并通过赞助国际马拉松赛事增强品牌曝光。
李宁一直以来对外都是以单品牌自居,和耐克、阿迪达斯一样,在做大单品牌的策略下,尽可能覆盖所有运动品类。但与此同时,李宁集团背后的李宁家族一直在布局,近年来,其收堡狮龙、拿下火柴棍、操盘Clarks、涉足休闲时尚板块。不过目前来看,这些投资尚未带来显著回报。
从安踏的多品牌矩阵到361°的赛事营销,从特步的细分市场突破到李宁的多元化尝试,各家策略虽异,但目标一致——在全球市场构建品牌影响力与可持续增长极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如耐克、阿迪达斯在欧美主流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,中国品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,仍需在品牌叙事、产品创新和渠道控制等方面持续投入。
未来几年内,预计中国运动品牌将在并购合作、区域总部建设、海外研发设计中心设立等方面继续加码,逐步从“产品出海”迈向“品牌出海”和“价值链出海”,最终实现全球资源整合与本土化运营的双轮驱动。
- 上一篇:收购彪马们,安踏特步等尝到甜头上瘾了
- 下一篇:放弃国潮定位,李宁专业化转型苦难行军